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上半年衡水市城镇新增就业28182人
本报讯(记者杜将)26日上午,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全市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就业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服务,多措并举,全市就业局势基本稳定。截至6 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18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9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25人。
加大就业创业工作力度
3月中下旬,市人社局组成5个调研组,赴11个县市区和高新区、滨湖新区调研,走访了60余家企业,广泛征求了用人单位、劳动者的意见和建议,探讨了下一步稳就业的对策措施。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稳定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加大支持企业稳岗力度、支持开展在岗培训、支持提升职业技能、保障基本生活等稳就业措施方面进一步明确、细化。同时,组织各县市区先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宣传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双选平台。
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要位置,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深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今年全市招募70名“三支一扶”志愿者,已完成考试工作,近期将组织上岗;全面落实实名制动态管理,从9 月份开始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施精准跟踪帮扶;从今年开始,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组织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活动。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巩固与京津等地劳务协作,不断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进城务工。
扎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对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多方式提供个性化培训。拓宽扶贫车间吸纳、返乡创业带动、劳动协作输出、专岗兜底等就业渠道,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到目前,全市贫困劳动力2.04万人,实现就业1.28万人。
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拓宽了就业市场服务功能,整合公共就业资源,实行了“一站式”办理和“一条龙”服务;强化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启动社会保障卡替代就业创业证工作,除规定情形外,不再发放纸质就业创业证;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通过部门协调和内部协同、大数据比对等措施,凡是没有规定的证明一律取消,方便了城乡劳动者享受服务和政策。
实施就业援助,对确实无法通过市场就业的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积极推荐到公益性岗位从事保洁、保绿、保安等力所能及的工作,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目前全市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近400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征集本地及发达地区劳务信息,积极组织各类就业洽谈会,为劳动者、企业搭建双选平台。今年以来,全市已组织45场次就业洽谈会,提供就业岗位2.7万个,达成就业意向8200余人。
促进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蓄水池”作用,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质量和实效。针对城乡劳动者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对下岗失业人员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对高校毕业生以提升技能和创业培训为主,对农村劳动力以就近就地转移培训为主,对企业在职职工以技能提升为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今年以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700人次。
目前,市人社局正在积极部署谋划职业技能提升活动,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培训对象普惠化、培训资源市场化、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管理规范化,大规模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
发挥失业保险作用
针对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摩擦对就业造成的影响,建立健全了失业动态监测机制,将280家企业纳入失业动态监测范围,对136家受贸易影响的重点监测企业及时准确把握就业失业动态变化状况,为完善失业预警和失业调控制度提供依据。
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今年计划为因治理大气污染而搬迁的2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约600万元。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加大返还力度。目前已为第一批4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23.34万元,惠及职工5361人。
(责任编辑:丹微) |